时光悄然无声,一路匆匆过。此刻,当我们感受到冬意渐浓的气息时,也迎来了这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冬至
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今年冬至怎么过?可不能孤独地在大街上随便吃碗汤圆了事。这不,众易居给小伙伴们准备了迎冬至·包饺子活动,一起来看看吧:
包饺子咯~
欢乐时光
饺子里的人情味儿
↑↑精致小巧的柳叶饺,饱满朴实的东北饺
这当然是我们的杰作,请不要质疑?!
买家秀PK卖家秀
↑↑这样的大反差,怎一个“萌”字了得!
不过就算包得歪瓜裂枣也是“正宫”哈~
饺子秀来咯~
萌萌哒(✪ω✪)
这些是什么鬼?嘻嘻~包鸡丁、软糖、盐金枣的怪味饺子一定没有吃过吧?!
我们不一样!
↑↑在人事行政辛勤的劳作下,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咯,蘸点汁,咬一口,浓香四溢。大家吃着聊着,享受着自已的劳动成果,浓浓的和气在这寒冷的冬日里更让人留恋沉醉。
众易居联合创始人朱总致辞,带来节日的问候
开吃啦~
↑↑吃货+撒狗粮模式开启
不吃汤圆天不亮
对于南方的小伙伴来说,冬至吃饺子可就不干了,吃汤圆才有家乡的仪式感。
↑↑入口嫩滑不粘牙的汤圆,散发着芝麻的香味,要不要来一个?
↑↑怪味饺子的“幸运”花落谁家?哈哈,居然是朱总本人和商务部婉娟获此殊荣(此处应有掌声),来,精美礼品奖励~
↑↑再瞧瞧这些狼吞虎咽的家伙,收收你们的口水嘛
↑
新伙伴们吃得棒棒香~
↑你瞅啥?瞅你咋地
都说冬至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美美地吃上一顿团圆饭。而在外工作的小伙伴们,在不断前进的时候,在这样的日子里:
有更多的众易居家人们陪着你
吃上一份热腾腾的饺子/汤圆
这个冬至很暖,你呢?
是的。
长到夏至短到冬的意思是说一年四季,夏至这一天最长,而冬至这一天最短。从冬至到夏至就北半球而言,白天一天天变长,夜晚一天天变短,到夏至这一天为极限。而从夏至到冬至就北半球而言,则白天一天天变短,夜晚一天天变长,到冬至为最短。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古时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就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时立冬°。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古时民间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过后,天明显黑得更早,防寒保暖也显得更加重要。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一般不会太冷,但气温逐渐下降,南北方温差拉大。按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在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在古代,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得更加详尽: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北郊。还,乃赏死事,存孤寡。是月,命太祝,祷祀神位,占龟策,审卦兆,以察吉凶。于是天子始裘,命百官,谨盖藏,命司徒,行积聚,修城郭,警门闾,修楗闭,慎管龠,固封玺,修边境,完要塞,绝蹊径,饰丧纪,审棺椁衣衾之薄厚,营丘垄之小大高痹,使贵*卑尊各有等级。是月也,工师效功,陈祭器,案度程,坚致为上。工事苦慢,作为*巧,必行其罪。是月也,大饮蒸,天子祈来年于天宗,大祷祭于公社,毕,飨先祖。劳农夫,以休息之。命将率讲武,肄射御,角力劲。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毋或侵牟。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发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则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十月官司马,其树檀。
古人在这个季节多用占卜的方法来看整个冬天的冷暖。古人认为,如果立冬当日是晴天,一个冬天都会寒冷;如果立冬当日是阴雨天,反而一个冬天都不是很冷,是暖冬。
立冬的民间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在现代,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补冬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
吃饺子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面很容易被冻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冬泳
在我国多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三月,天地之间的物相与质象处于闭合敛藏状态,水因寒而结冰,地因冻而干裂,缺乏温煦的阳炁(气)相助,养生修身者就得注意早卧晚起,与太阳的升起相应,同步吸收暖阳之气为佳。年高的人骨肉脆薄,抵御能力明显下降,易于被寒风冷气所袭,多生外疾,不可以早出,主动去冒犯冻霜的威力,使寒气透过皮肉到达骨内。
身识的保养要避寒就温,防止体温通过皮肤而丧失,如果不注意保温,先天之本的肾就会耗伤能量,到了春天就可能病变为痿厥。老年人中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如果伤及肾根,那就不容易再治愈了。
冬令时节体内的阳炁(气)处于内敛状态,体内有疾病时,古代多采用八法中的“吐法”,也就是呕吐法进行医治,而避免用发汗的方法来进行医治。当心膈多热之症为病时,禁忌用发汗的办法医治,这是因为要防止发汗而散失体内的阳炁(气)。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中国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在寒冷的天气中,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银杏果等。
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
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多“点”笑
喜、怒、思、忧、恐五志之中,忧伤情绪容易伤肺。因此,冬天养生应将我们的心志、肺和呼吸系统与秋的收敛之气相应,以笑养肺。笑不仅使人心情舒畅,还能保持心火不旺,心脏始终处于一种柔和的状态,对肺是有好处的。
经常笑一笑能使胸部扩张,肺活量增大。特别是清晨锻炼时,若能开怀大笑,可使肺吸入足量的大自然中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心肺及脏腑气血调和,保持人的情绪稳定。笑虽可祛病健身,但必须适度。过分失常的笑,对心肺都有害,也会伤人气。
早“点”睡
立冬后,就要根据冬季的特点进行养生。在众多的养生方式中,最省事可谓“睡觉”了。冬季养生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充足的睡眠。对于成年人来说,一天最好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晚上的睡眠时间不足,那么可在中午补睡半小时到一小时。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养阴培元,有益于在冬季阳气潜藏,阴津蓄积。
中医认为冬主收藏,所以冬三月应早卧晚起,注重补阴才会事半功倍。建议每天最迟不超过12点(即子时)入睡。因为这个时候的“阴”到达了最盛的位置,过了12点阴气就开始下降,阳气缓慢上升。中医向来讲究“天人合一”,而静又养阴。因此,在每日阴阳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于12点之前入睡,最能养阴。睡眠时的被子应该以暖和、轻柔为宜。
少“点”盐
干燥的气候对呼吸系统伤害较大,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如果饭菜中含盐量太高,会导致唾液分泌减少,使各种细菌在上呼吸道中更易存活。高盐的饮食还可能降低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使细菌、病毒乘机而入,诱发炎症。因此,冬季更应注意限盐。
在日常生活中“盐多必失”,要控制餐桌上的用盐量。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在6g以下(1啤酒瓶盖大约为6g盐),同时可以采用醋、芝麻酱、咖喱、料酒、香料来调味,加蒜、姜、葱、胡椒等提味。
吃“点”果
甘酸清润的水果通常富含维生素C和E,可以滋润皮肤。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使皮肤水润细腻,维生素E是种高效抗氧化剂,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强细胞活力,如猕猴桃、山楂、苹果、梨、柑橘类水果。另外,酸味水果还含有鞣酸、有机酸、纤维素等物质,能起到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胃肠蠕动的作用,冬季,一天吃个水果,是补水润肺的理想选择。
进“点”补
“入冬进补”,很多人会选择鸡、鸭、羊等热量高的肉类进补,其实这并不适合所有人,类似萝卜炖羊肉之类的温补食品适合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和儿童食用,但对于湿热体质、肝火旺体质以及痰湿体质的成年人来说,多吃肉类,特别是燥热的肉类可能出现流鼻血、口舌生疮、烦躁等症状。
立冬养生要科学进补。不同体质的人,进补的侧重点不同,总的来说,无非是缺什么补什么。例如气虚的人要补气,可以多吃花生、红枣、山药;阳虚的人要补阳,可以多吃核桃、韭菜、羊肉;阴虚的要补阴,可以多吃梨、银耳、猪蹄。专家提醒,冬季养生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去“补”,要是搞不清自己的体质,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
多“点”水
从表面上看,冬天人体虽然出汗少,但因组织液通过皮肤蒸发,成年人一天也要失去约600毫升水分。加上排便失水,一天中人体排出的水分在2500毫升左右。因此,即便冬季人们每天喝水也不应少于2500毫升。
其实喝水这件事,除了要喝够量,还要喝好水,才能真正保障身体健康。什么才算是好水呢?首先,好水一定是安全的。其次,好水口感要更好。最后,好水一定是鲜活的。
出“点”汗
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选择冬季适宜的运动项目,总的原则是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年轻人或身体较好的中年人可选择跑步等强度较大的运动,锻炼时间比春夏季多10到15分钟;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可以选择快走、慢跑、打拳等低强度运动,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宜。
冬季运动首先要充分热身,因为冬季人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弹力和伸展性降低,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容易使人感到身体发僵,不易舒展。如果不热身就锻炼,可能会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因此冬季锻炼前最好通过慢跑、徒手操和轻器械的少量练习,使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后再运动。
在中国,“冬至”,至少已经有了七八千年的历史。
“冬至”,顾名思义,就是冬天的“极至”、“顶点”。
《史记.律书》云:“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
这是说,到了冬至,阴气开始下降,阳气随之上升。
从冬至这天,昼最短夜最长开始向昼增夜减转寰。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为“气”。再经过“小寒”“大寒”,就进入了春天。
“冬至”,是中国远古先民“观象授时”取得的重要成果。
距今8000-7000年之前的河南舞阳贾湖和安徽蚌埠双墩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那个时候的先民,已经建立起了系统的时空体系——不仅懂得了“四方五位”,而且规划了“八方九宫”,构建了完整的“天地宇宙”完整“模型”。
这意味着,至少在当时,“二分二至”四个时间“标记点”已被测得,原始历法已经形成。
“二分二至”,即指“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亦被称为“四气”。
距今6500年左右的河南濮阳西水坡眼少时代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圭表。由此证明,当时的人们或者更早,可以规律地观日月星辰的运行,并准确地测定“四气”的时间。
这个时期,“司分司至”的“四神”宗教想象已然形成,标志着传统**观和宗教观实现了结合。
距今5500年的红山文化的“祭天圜丘”和“祭地方丘”;几乎同时的淮水流域出土的占验式盘;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圭表仪具,标志着远古天文观的哲学化,阴阳思想已经成为表述这种哲学的基本形式。
《尚书》第一篇的《尧典》,是目前可见记载“二分二至”这“四气”的最古老文献。
《尧典》开篇,即讲述了上古的“观象授时”制度。
其曰,帝尧命“春分神羲仲”,住在日出之地“旸谷”,恭敬地迎接“春分”的日出,并辨察依次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星辰。
又曰,帝尧命“夏至神羲叔”,住在南方极远之地,夏至之日,太阳从东方极北方位升起,然后会逐渐向南移行,“夏至神”要辨察太阳升起的这种变化,夏至日正午要立杆测影,以确定这是一年中日影最短的一天。
再曰,帝尧命“秋分神和仲”,住在极西叫“昧谷”的日入之地,恭敬地为秋分的落日送行,并辨察依次从西方地平线没入的星辰。
还曰,帝尧命“冬至神和叔”,住在极北叫“幽都”的地方,冬至日,太阳出升于东方极南之点,而后会向北移动,“冬至神”要辨察太阳升起的这种变化,冬至日,白昼极短。
帝尧要求以上“四神”,要以一年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循环周期,这是“阳历”的长度,以此配以十二个“太阴历月”,并设置闰月以调整“四气”与“历月”的对应关系。
《说文》曰:“天,颠也。”“颠”,就是最高处。
又曰:“尧,高也。”
“尧”,最初就是先民所认为代表“天”的“天神”。所以,帝尧才有资格管辖“四神”。
《尧典》中,说到了“四神”的“出处”,即“析”、“因”、“夷”、“隩”等“四民”。
这“四民”,在甲骨卜辞中,已经明确地称为“四方之神”。
《山海经》中,同样出现了这“四神”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