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只出现于各种传闻与如今的荧幕之上,正式的史料中,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证明当年孝庄太后曾委身多尔衮,何来下嫁之说与子嗣。
努尔哈赤一统女真各部之后,为了强化自身实力进攻明朝,开始与蒙古联合,而其采取的联合方式之一,就是联姻,其中蒙古黄金家族后裔的科尔沁部,是女真着重拉拢的对象。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而当时皇太极后宫的15个后妃之中,有5人共有单独的宫殿,其中有三人来自科尔沁蒙古。
更神奇的是,三人是姑侄关系,也就是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与庄妃布木布泰,庄妃,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
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氏,小名大玉儿,其13嫁给了时年34岁的皇太极,而在大玉儿出嫁之前,皇太极已经迎娶了大玉儿的姑姑哲哲,也就是后来的孝端文皇后,换句话说,大玉儿其实嫁给了自己的姑父。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哲哲嫁给皇太极多年,却始终没能生育男丁,因此科尔沁部又送去了大玉儿,不久后,大玉儿的姐姐海兰珠也被送嫁皇太极,姑侄三人共侍一夫,这样的婚姻关系在中原必然是悖逆人伦,但是在满蒙地区,这并没有什么关系。
只不过,姑侄三人中,姑姑哲哲作为皇后地位很高,而且很受皇太极的敬重,海兰珠极其受皇太极宠爱,海兰珠所生的皇八子若非早夭,恐有被立储的可能,相对来说,庄妃大玉儿其实是最不受宠地位最低的一个。
按照相关史料记载,大玉儿“无它好,独嗜图史”,大玉儿基本上没有其他爱好,只是喜欢读书而已,也没心思去参与后宫之间的倾轧斗争。
诸王相争,孝庄所生的福临捡漏满洲入关之前,皇太极驾崩,由于其并没有指定好继承人,使得皇位空缺出来,并且成为诸王之间争夺的焦点。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非嫡非长且年纪很小的福临竟最终胜出,而在这场帝位之争中,就传出了孝庄太后为了儿子的前程,与多尔衮有染的传闻。
按照当时的八旗制度来看,各旗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推选本旗旗主成为继承人,也因此导致各方争斗不断,皇太极死后,他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长子肃亲王豪格都正值盛年,并且实力旗鼓相当,也是竞争最猛烈的两个人。
豪格拥有两黄旗与正蓝旗的支持,多多尔衮手中则握有两白旗,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实力非常弱,握有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成为最终结果的关键。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长子,是皇太极的兄长,当年也是最有资格与皇太极争夺汗王之位的人选,所以其威望极高。代善之子告知其“众人已议定睿王”的时候,代善却不置可否。
各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多尔衮率先退让,提议让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继位。
多尔衮如此提议的打算很简单:
一,福临虽然年幼,但终究是皇太极之子,可以得到两黄旗与正蓝旗的拥护;二,借福临的登基,迫使豪格退出帝位之争;三,福临年幼,多尔衮能够借此摄政。这个折中方案得到了各方的赞成,如此一来,福临成为了满洲入关的第一位皇帝,然而皇太极膝下子嗣不少,为何偏偏选中福临,成为了后来人们怀疑多尔衮与福临之母孝庄太后有私的一个理由。
为何是福临?其实也并不算复杂。
皇太极膝下11子中,除去长子豪格,当时的老二、老三与老八都已经离世,四子、五子、六子、七子与十子都是庶妃所生,地位太低,真正有成为嗣君资格的“五大宫”后妃之子,只有孝庄太后所生的九皇子福临与麟趾宫懿靖大贵妃所生的十一皇子博木博果尔。
但是,博木博果尔的生母懿靖大贵妃身份比较特别,她虽然也出身博尔济吉特氏,但她原本是满洲曾经的宿敌林丹汗的妃妾,后来林丹汗大败,她作为战利品被皇太极纳入后宫,也因为这个缘故,博木博果尔难以获得各旗的承认。
也就是说,福临被选中,其实与孝庄、多尔衮之间有什么私情并没有关系。
顺治时期的孝庄太后,其实仿佛花瓶荧幕之上的孝庄太后,在朝政与后宫之间游刃有余,手段相当凌厉,然而实际上,当年的孝庄太后在顺治朝并没有太大的作为。
由于福临年幼,多尔衮摄政,在此期间,清王朝的所有大事完全都由多尔衮掌握,所以他从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当时的多尔衮已经权倾天下,成为了大清皇权唯一的实际掌握者。
同一时期,孝庄太后实际上长期与年幼的福临分宫居住,母子俩根本见不上面,而这显然也是多尔顿防止孝庄太后利用小皇子染指朝政的一个举措,孝庄母子无力反抗,只能隐忍顺从。
顺治七年,也就是多尔衮摄政的最后一年,江南正式出现了孝庄太后下嫁的风闻。
南明遗民张煌言写了一首诗: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样的流言蜚语传得煞有其事,一群长居江南,根本没亲眼见过的人之间盛传着,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就是因为孝庄太后下嫁了,所以多尔衮才称作“皇父”。
而且,满洲入关之前,本来就有收继婚的习俗,弟弟迎娶兄长留下的寡嫂并不稀奇。
所谓三人成虎,关于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被传得越来越像真的,甚至清史名家商鸿逵也认为孝庄下嫁虽然没有确证,但有蛛丝马迹可寻。
但与此同时,更多的史学家认为,当年的张煌言本身就反清,他写下的诗并没有任何根据,自然不能够作为孝庄下嫁的证据,而顺治帝尊多尔衮为皇父,类似于古代“尚父”的尊称而已。
而且,孝庄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因为明末被毁,直到顺治十年才修好,孝庄太后也才入住,当时的多尔衮已经死去三年,张煌言所谓“慈宁宫大婚”的说法,自然是子虚乌有。
何况,满洲本身就有收继婚的传统习俗,即便是在皇室也并非没有过,倘若孝庄太后真的下嫁多尔衮,在满洲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可能没有任何记载。
多尔衮身后的悲,可能就是孝庄的意思顺治七年冬,多尔衮于狩猎途中离世后,孝庄太后才真正开始走向朝堂,当时的顺治帝仅有十三岁而已,对于多尔衮的各种清算,人们自然更相信是孝庄的主意。
原本,多尔衮被举行国葬,随即,顺治帝下诏从其王府收回玉玺,十天后宣布亲征,仅仅两个月后,当年被多尔衮屡屡打压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多尔衮曾有意篡位,多尔衮身后的悲凉下场,由此开始了。
最终,多尔衮被剖坟斫棺,掘墓鞭S,所有的荣耀都被褫夺削去,整个过程雷厉风行,虽然都是以顺治帝的名义下的诏,但真正的意思,都出自慈宁宫,从此也看不出,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存在着一丝一缕的情分。
孝庄太后下葬的迷惑孝庄太后崩逝之后,的确留下遗诏,让其皇孙康熙帝玄烨不要将其送回昭陵与皇太极合葬,而是要陪伴自己的亲儿子顺治帝福临,也因为孝庄太后的遗诏与祖宗家法相悖,使得康熙帝左右为难,竟将孝庄太后的葬仪搁置了三十多年,直到雍正朝才解决。
母陵陪子陵,这无论是满洲还是中原,这样的规制都不符合礼制。
事实上,孝庄太后的下葬在清朝初期属于非常规的操作,因为满洲原本的传统是火葬,努尔哈赤、皇太极与福临,三代皇帝都是火葬,直到康熙时期,深受中原土葬的影响,清朝皇室才开始盛行土葬。
如果按照传统,康熙帝不能接受,如果土葬,那么孝庄太后也不能与皇太极合葬,所以康熙帝只能将祖母的棺椁停在东陵**墙外,修建暂安奉殿放置长达37年,也就是说,孝庄太后最终独葬昭陵,跟多尔衮压根儿没关系。
林子超这个人很有意思,前半生叱咤风云、思想颇为激进,后半生却又甘为蒋某人的“橡皮图章”,做了十余年的**虚位国家元首。林子超在国民党党内的资历相当深,提起国民党的起源,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同盟会。而林子超加入的根本不是同盟会,而是更早的兴中会!这样的资历,且不说“后起之秀”蒋某人,就连居正、于右任这些**元老,恐怕也不敢说自己资历比林子超深。
西山会议派领袖正是因为林子超资历深,他对于中山先生的一些主张并不赞同,甚至公开表示了反对,最著名的便是反对“三大政策”。在中山先生去世之后,林子超、邹鲁与居正等元老在中山先生灵前召开了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取消***员的国民党党籍宣言》等文件并开除了伟人、***等人的国民党党籍。因为这次会议是在中山先生灵柩暂厝地西山碧云寺举行的,林子超、居正、邹鲁等人又被称为国民党内的“西山会议派”。
林子超、居正等人是国民党内最早旗帜鲜明提出**并付诸行动的高层,而彼时的蒋、汪还贴着“亲俄、亲共”的标签!所谓“西山会议”名义上是**,实际上就是林森、居正等人组织的一次“夺权”,企图夺取在国民党内的最高权力。直到这个时候,林子超的思想还是颇为激进的,而且权力欲望也相当强烈!
但是,林、居等人的行为也侵害到了国民党内“后起之秀”们的利益,这些戴着“亲俄、亲共”伪装的“后起之秀”们随即联合党内“左派”对“西山会议派”展开了反击。在国民党二大上,“西山会议派”遭到弹劾,林子超等人受到了党纪处分,逐渐淡出了国民党决策圈子。后来,随着蒋、汪撕下“亲俄、亲共”的伪装,“西山会议派”的立场也由“非法”变成了“合法”,不久之后与宁、汉三方正式合流。后来林子超之所以受到蒋某人青睐,或许与他**的**立场有很大关系。
“后起之秀”内斗,林子超复出在国民党二大受到处分之后,林子超渐渐淡出了国民党决策圈子,先是被贬去修建中的中山陵当“监工”,后又出任了可有可无的立法院副院长一职。这段时期内,林子超的心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或许是经历大起大落之后释然了,又或许是彻底放弃与后生们争权夺利的想法,林子超在“隐退”之后真就“超然”了起来,从不涉足蒋、汪、胡等人之间的争斗。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蒋某人迫于内部**斗争的压力,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宣布下野。 彼时,蒋某人虽然下野了,但手里依旧握着军权,谁来接手******一职都是接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要么,彻底当“傀儡”,要么和蒋某人继续唱对台,都不是什么好差使!蒋某人自然不希望给自己树立一个对立面,可找一位让各派势力都能接受,而且还要本人愿意的“接盘侠”,谈何容易?蒋某人曾经考虑过于右任,但于右任与蒋某人走得太近,不太容易为其他各派势力所接受。最终,蒋某人想到了“半退休”的林子超。
林子超在党内资历非常深,而且早已淡出了决策圈子,与各方都没有实质性利益冲突,无论是资格还是各派接受程度都占据相当优势。剩下了便是请林子超出山的问题了,彼时的林子超对这个所谓元首兴趣并不大,他深知这其中的水深得很。最后,蒋某人请了陈铭枢充当说客,这才说通了林子超。但是,彼时在蒋某人的操作下,******已经成为了没有实权的虚位元首,为什么林子超还是同意出任“橡皮图章”了呢?这恐怕只能从“使命感”找原因了。
林子超是国民党元老、创党级的!国民党对他而言是有特殊感情的。虽然**上失势了,但是他对国民党本身是有使命感的。一旦******与蒋某人走向了对立面,国民党、**走向分裂几乎是可以预见的。而这,显然不是林子超愿意看到的。与其如此,倒不如由自己来当这个平衡各方势力的砝码,维护国民党内部的“统一”。从其他方面似乎很难找到合适的理由,名、利林子超不缺,他早已功成名就;而且已经年过六旬,名利对于林子超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现实意义了。权力?可那只是没有实权的虚位元首而已……
地位崇高的“傀儡”林子超担任******之后,虽然只是“橡皮图章”,但资历摆在那里,作为国名党的元老、**的开国元勋,蒋某人也不敢随便造次。蒋某人即便有万般不是,有一点还是值得称道的,那就是只要没有利害冲突,蒋某人还是相当懂得尊重人的,对专家学者如此,对林子超亦然。蒋某人在林子超面前从不盛气凌人,给足了这位老前辈面子!甚至公开场合一同露面时,蒋某人会像“跟班”一样站在林子超身后。南京“总统府”的核心办公区子超楼就是蒋某人提议以林子超的名字命名的,由此也可见蒋某人对林的尊重。
反之,林子超对自己的定位也非常精确,自己是被“退休返聘”来帮蒋某人忙而不是给蒋某人打工的!因此,林子超在蒋某人面前一直都是以同僚身份与之相处而不是下属。据说,一次林子超与蒋某人偶遇,有人提醒林子超去与蒋某人打招呼,林却不以为然:“他不主动跟我打招呼,我为何要上赶着跟他打招呼?”最终,蒋某人发现林子超之后主动迎了上来,二人这才客套寒暄起来。可见,林子超虽然不掌实权,但并没有依附蒋某人,而是始终保持了国家元首的尊严。
正因为二人的自我精确定位,林子超与蒋某人的合作居然相当“相得益彰”,林负责礼仪性事务,蒋负责实质性事务,这一合作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的要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林子超却一直屹立不倒,而且与蒋某人维系着相当和睦友好的关系。可见,林与蒋之间并不是单纯谁依附谁或者谁是谁的傀儡,更像是西方国家虚位总统与实权总理之间的合作。
只可惜,老天爷跟林子超开了一个玩笑。一九四三年,在一次外交活动之前,林子超乘坐的汽车被美国大兵飞驰的汽车撞了个正着。七十多岁的老爷子哪里经得起这么一撞,**的国家元首居然就这样让盟国给撞死了!因为事涉美国,****最终采取了低调处理死因、高调处理丧事的方式,用隆重的国葬掩盖住了涉及美军的事实……当然,也有人说这次车祸是蒋某人指使,恐怕彼时的蒋某人还指挥不动美军吧?至于美军方面,暗杀一个虚位元首意义不大,杀也应该杀蒋某人而不是林子超,不是吗?因此,很可能这就是一起单纯的交通事故,只不过死的人太特殊了,这才引来了诸多猜测。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大祥区蔡锷乡)。护**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11月8日逝世,终年三十四岁。北京**拨款二万元,举行国葬,追赠其为上将军,定12月25日为云南**纪念日。遗体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上,遗著有《蔡松坡先生遗集》、《松坡军中遗墨》以及《蔡锷集》。
魏源(1794-1857),隆回县金滩(今名金潭,属司门前镇)人。属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晚年法名承贯。其著述甚丰,除《圣武记》、《海国图志》、《默觚》、《元史新编》外、还有《净四土经》、《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默子》、《孙子》、《吴子》等若干卷,并协助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石醉六(1880-1948),又名石陶钧,邵阳和安乡大树村(现新邵县潭府乡大树村)人。和蔡锷将军同为梁启超的学生,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曾任职为广西讲武堂学生队长兼战术教官(是李宗仁、白崇禧的老师)、护**参谋长、辛亥元勋黄兴秘书、黄埔军校长沙分校校长、****参军。不仅仅是个军人,而且是一个志存高远的诗人和学者,特别是思想家、哲学家。作为诗人出版诗集有《武冈集》、《危城集》和《庐山集》。至于思想家、哲学家,多数人听说他在写一本名为《一论》的书。
廖耀湘(1906年5月16日-1968年12月2日),国民党将领,爱国**人士,湖南邵阳北乡酿溪镇(今新邵县县城)人。曾任***“五大王牌军”之一的第六军军长。黄埔学校第六期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40年同杜聿明率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10月辽西大会战兵败被*******俘虏,后于1961年12月作为特赫战犯被释放。“文革”期间受迫害致死。
吕振羽(1900-1980) ,湖南省武冈(今属邵阳县)人。著名历史学家,撰写了大量史学理论建设的论文,辑入《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
袁国平(1906一1941),湖南宝庆(今邵东)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笔名最寒。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4期**大队学习。积极参加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右派的斗争。同年转为中国***党员。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左翼宣传队队长,随军北伐。1927年参加南昌**和广州**,后转移至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党代表。1929年11月,任工农红军第5军**部主任。1930年6月,任工农红军第3军团**部主任。同年8月,任工农红军第8军**委员。1933年1月起,先后任红军总**部副主任,红军第1方面军**部代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两次入闽作战。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部主任,工农红军学校**委员,抗日红军大学第2分校**委员,教导师**委员,**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等职。1938年3月,袁国平任*****部主任。 1941年1月14日,袁国平在皖南事变中身中四弹牺牲。
匡互生(1891-1933),字人俊,号务逊,又号日休,湖南邵阳人。辛亥革命时,他持枪攻打巡抚衙门;五四运动时,他立下遗嘱,身先士卒,火烧赵家楼;湖南护法时,携着炸弹,誓与张敬尧拼个死活;为“改造社会、改造人性”,他献身教育事业,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死时年仅42岁。
贺绿汀(1903-1999),**成立后,贺绿汀一直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并且先后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上海分会**等。为办好音乐院校、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与社会活动之余,他仍坚持音乐创作。从1949年起,他参加了歌剧《长征》的创作,并作有大合唱《十三陵水库》、无伴奏合唱《我们心上开了一朵玫瑰花》、独唱《牧歌》、民歌编曲《绣出山河一片春》、电影歌曲《不渡黄河誓不休》,群众歌曲《英雄的五月》等。1999年4月27日二十时十五分,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特朗普在还没当上总统前是房地产大亨,旗下的房产遍布美国各个州,年轻的时候已经腰缠万贯,算是十几亿美元级别的富翁了……
为什么要当总统呢?
可以大肆敛财?以权谋私?
no!no!no!
金钱对这于这种拥有上亿美元财富的人来说已经只是种概念了……
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可以,但是对于他来说,白宫显得太寒酸了,空军一号(美国总统专机)显得太蹩脚了。当刚入选时,他甚至还申请在自家的特朗普大厦里办公,然后每天乘坐专门的直升机去白宫办公……(长这样↓)
他住的顶楼装修是这样子的↓
安倍:王德发!气派……
特朗普家的私人飞机是这样子的↓
飞机里的厕所↓都是镀金的
难怪看不起白宫……
美国总统的年薪是50多万美元,对特朗普来说这点钱真的就微不足道了,显得更像是兼职,副业。
那为啥要当总统呢?说是看不惯美国这些**家们的政策,然后嚷嚷着要去当总统。其他人都看笑话,想不到真的当上了总统,还赢了准备躺赢的希拉里。
说白了,当一个社会出现不公,政策出现问题,或者是管理出现混乱,就自然会有人挺身而出参与**。相反,如果**清廉,政策还行的国家里面,一般人们都会对**冷感,特别是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参与**不赚钱,不如多做生意,不过如果环境让他们感觉到不妙,生意做不下去了,就会挺身而出参与**。
当总统,或许是特朗普牟利的某一手段之一了
导语
其实世人皆知,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造就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但是其中的坎坷是必然的。昭襄王在位之时秦朝开疆拓土,经历长平一战之后更是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期间,秦昭襄王的太子倬在昭襄王40年的时候在魏国为质子的时候被杀害,两年之后安国君嬴柱被立为太子。这个安国君由于自己的父亲活的比较久,自己只能整日纳妾生子了,逐渐的被酒色掏空了身体,不过他的儿子也有很多,嬴异人就是其中一个,而且还是赵国质子。这个嬴异人就是嬴政的父亲,看到这你该说了,不是说吕不韦么,怎么扯了半天全是秦国的历史呀,别急,咱们接下来说说吕不韦和秦国的渊源。
造就了异人的奇迹为什么说造就了异人的奇迹呢,这件说的就是吕不韦用他卓越的**眼光和才能辅助异人登上太子之位的事情。
异人首先来说自己的天然条件是不具备争夺太子的实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异人是安国君中间的儿子,不是长子不是末子,一般来说很少受父亲的关注,而且安国君本身就是有20几个的儿子呢。他的母亲也是不受安国君的喜爱,安国君最为宠爱的就是是华阳夫人,这个咱们之后也会谈到。在皇家,母子相连,母凭子贵,子也凭母贵。被外派到赵国为质子,秦赵两方频频交战,身为赵国在赵国的秦国皇子,肯定是不会受到好的待遇,赵国兵败了就拿这个质子出气。身处赵国的他更没办法和身在安国君身边的几位世子了。综上来说,其实不具备争夺太子的实力,不仅没有,甚至毫无关系。但是吕不韦用他卓越的**能力和眼光,把自己的赌注下到了安国君这个看似没有希望掌权的人。他先是在赵国资助异人,然后又开始去秦国疏通关系,主要就是去找华阳夫人,为什么去找这个人呢
因为华阳夫人最受安国君的宠爱,枕边人的话往往是最有作用的。
华阳夫人虽然受宠,但是并没有子嗣,之前说母凭子贵,在安国君继位之后,终究会被岁月侵蚀,年老色衰的人也并不会一直受宠爱。
这两点也是吕不韦最为看重的两点,他去找华阳夫人的弟弟,前去游说,说服之后面见了华阳夫人,说了其中利害,主要为三个方面
先去说了说异人这个人,说是每每念及夫人,就和亲娘差不多,十分想念安国君和夫人。
说了女人靠年轻吸引的男人,等自己年老之后,自己对安国君的吸引力就愈发的下降了,到时候自己的地位肯定就一落千丈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就没有了。
只要是自己有了继承人,立为嫡子,之后也许会成为秦国的王,这样的话自己就能享受富贵终生了,而且自己的亲戚也可以享受秦国贵卿贵卿贵戚,岂不是名扬后世。
这三点正中下怀,于是华阳夫人在安国君的耳旁经常会提起异人,说异人颇有才能,而且之后也是让异人回归秦国,当然赵国肯定是不让的,这时候吕不韦的作用又显示出来了,他去跟赵王说,自己带回的可能将来秦国的王,当王之后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征战肯定会减少的,而且你送还了秦国的王,之后肯定也会念着你的好的,于是赵王欣然允诺。
正是有了吕不韦的两次游说,让异人成功的当上了太子,之后继承了王位,才会有嬴政,才会有之后的奋六世之余烈,执敲扑而威震天下。
**军事承上启下,奠定统一基础世人皆没想到,一向稳固的秦国政权,竟然也遭到了挑战,昭襄王的儿子安国君当上了皇帝守孝一年之后,加冕为王三天就死了,当了那么多年的太子,酒色财气逐渐的占据了他的身体,结果可能一激动自己也随先帝而去了。于是子楚继位,这个子楚就是之前的异人,但是他的皇帝生涯也不是很长,三年之后也去世了。
这时候,子楚的长子嬴政继位为君,当时嬴政才13岁,这个时候能够仰仗的人只有这个“仲父”了,当然,吕不韦也是在各个方面辅佐秦王政,帮助嬴政稳定朝局。一是注意起用老臣宿将,调整好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以稳定国内的统治秩序;二是注意发现、荐举人才,让这些人才在统一大业中发挥作用。吕不韦是一个有见识的**家,任相之初,“委国事大臣”,自己并不独揽大权。
军事上也是重新重用一些老将军,王龁蒙骜等老将也依然得到重用,使他们在兼并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抛开其他的不谈,吕不韦在嬴政亲政前期,稳住朝局,没有生动乱,这个是比较关键的,而且依旧发展民生和军力,为统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书立说,思想传于后世吕不韦曾经在秦国独揽大权之后,为了让自己的功绩流传于后世,特地招揽了很多饱学之士,编撰《吕氏春秋》。这本书虽然被很多人称为“杂家之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里所记载的百家思想过多过杂,集合了诸子百家的长处。
而这本书也传递这很多的帝王之道,主要倡导了是无为而治,但是秦始皇其实并不喜欢这本书,也不喜欢书中所代表的的思想,只能说这本书,错在当代,功在千秋。
总结综上所述,吕不韦其实是一个优秀的**家和思想家。吕不韦作为一名由商人跃上**舞台的封建地主阶级**家,固然表现了唯利是图、贪求权势的阶级历史局限性。但总其一生,他对秦统一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