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经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赤峰市等城市。 因为胡焕庸线是一条连接呼和浩特和赤峰的高速公路,穿过了内蒙古的多个城市,其中经过的主要城市包括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赤峰市。这条线路的建设对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之间的联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这条线路的延伸和扩建也对于内蒙古的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安在胡焕庸线的东面。
陕西-甘肃交界处的秦岭至渭河一带是胡焕庸线(瑗珲-腾冲/黑河-瑞丽)、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分界线)、西北-东南走向对称轴(台湾-福州-新疆霍尔果斯)和东经106.5度线的交界点。胡焕庸线从东北横穿于这里至西南,秦岭淮河由西部的这里开始向东穿越,西北-东南走向对称轴、东经106.5度(南北走向)也穿过这里。另外,著名的“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交通道路枢纽经济带、万里长城、古代大运河也发源于这里。
胡焕庸线形成有其自然背景。“它是气候变化的产物。”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表示,现在认为胡焕庸线是中国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而在1230年以前,气候形势并不如此。1230年—1260年的气候突变,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由此时期开始,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越到近代越明显。所以说,胡焕庸线表现出中国的现代气候特征。
王铮等学者研究发现,因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波动,人口则因农业产出的区域不同作相应变化,从而形成了后来胡焕庸所发现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这仅是解释胡焕庸线成因的一个主要理论。
在汉唐时期,西部的黄土高原及关中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因而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从而成为历代中国**、经济中心。唐中期曾频繁从长安迁都洛阳,除了**、经济上的解释,长安地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宋代以后,气候变化日益表现出“胡焕庸方向”的趋势,中国人口、文化、经济重心遂逐渐南迁长江流域。明清两代,**虽然大力经营甘肃,但胡焕庸线以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自给已成问题。
王铮、吴静通过建立“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演变的自主体模拟模型”,重现了伴随气候变化而来的土地资源数量和农业产出的波动,并模拟显示出大约在公元918年,中国南方人口总数超过北方人口总数,此后人口分布南重北轻的格局始终再未改变。换言之,中国人口分布的南重北轻的格局在唐末到五代之间开始形成。此后随着气候温暖期的结束,至1240年,中国人口的东西分布差异最终形成,从而出现胡焕庸线所展示的人口分布特点。
也就是说,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近代发现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该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气候与人口密度的高度相关性。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东南部降水充沛则地理、气候迥异,农耕经济发达。
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界线,同时为一条中国生态环境界线,即在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灾害分布集中;中段是包含黄土高原在内的重点产沙区,黄河的泥沙多源于此。
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同时,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
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界线,是反映荒漠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之一。
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界线,同时为一条中国生态环境界线,即在胡焕庸线附近,滑坡、泥石流等地貌灾害分布集中;中段是包含黄土高原在内的重点产沙区,黄河的泥沙多源于此。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同时,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