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讲的是谁形容听故事入迷的成语

来源:网络 | 更新时间:2023-09-14 15:49:40
本文目录

乐不思蜀讲的是谁,形容听故事入迷的成语?

痴痴迷迷

乐不思蜀讲的是谁形容听故事入迷的成语

成语释义:入迷到呆傻的程度,有些执迷不悟。

痴心妄想

成语释义:痴心:沉迷于某人或某事的心思;妄想:荒诞的打算。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

堕云雾中

成语释义:堕:落下。落入迷茫的云雾中间。比喻迷惑不解。

废寝忘食

成语释义: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鬼迷心窍

成语释义:鬼怪迷惑住心窍。指对问题认识不清。

魂颠梦倒

成语释义:犹言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津津有味

成语释义: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精神恍惚

成语释义:恍忽:糊里糊涂的样子。形容神思不定或神志不清。

聚精会神

成语释义:会:集中。原指君臣协力,集思广益。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乐不思蜀

成语释义: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在其中

成语释义: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恋恋不舍

成语释义:恋恋:爱慕,留恋。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迷惑不解

成语释义: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

莫名其妙

成语释义: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目不斜视

成语释义: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也形容只朝一个方向看。

目不转睛

成语释义: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全神贯注

成语释义: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如堕五里雾中

成语释义:好像掉在一片大雾里。比喻陷入迷离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

如梦如醉

成语释义: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同“如醉如梦”。

如痴如梦

成语释义: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同“如醉如梦”。

如痴如醉

成语释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如痴似醉

成语释义:①形容因惊恐而发呆。②形容陶醉的精神状态。亦作“如醉如痴”。

如醉如痴

成语释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如醉如梦

成语释义:形容处于不清醒、迷糊状态中。

神魂颠倒

成语释义: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人或事入迷着魔。

书不释手

成语释义: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一心一意

成语释义: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依依不舍

成语释义: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

专心致志

成语释义: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孜孜不倦

成语释义: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走火入魔

成语释义:走火:过头。对某种事物迷恋到失去理智的地步。

爱屋及乌

成语释义: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一丝不苟

成语释义: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执迷不悟

成语释义: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流连忘返

成语释义: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潜心贯注

成语释义:形容做事用心专注。

身在农村的你是否过得还如意?

此时此刻难解封我宁愿在农村呆到,去种点菜养点鸡鸭,每天去河边走走去田坝上找点野菜。比城市好天天在家关起出门必须带上口罩,农村空气好每天呼吸大自然。

宋徽宗是不是真是没心没肺?

宋徽宗真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亡国之君,有一句叫做此间乐不思蜀,而宋徽宗真的是如此,

他是非常昏庸的一个皇帝,虽然亡了国之后,但是依旧如此的昏庸,

即便他沦为阶下囚之后,也是**裸的昏君,

宋徽宗在北方苦寒之地受尽了折磨,被贬为庶民,但事实上并不是那么的悲惨。

毕竟宋史中所记载的都是一些道听途说,因为宋徽宗已经被押往了北方,没有人真正的见过宋徽宗的情况,

而是而且会宋史中所描写的皇帝的情况就是为了激发民愤,

从而让南宋站稳脚跟,不可否认宋徽宗从一国之君沦为俘虏,自然要受很多的屈辱,

但是他实际上受到的待遇并没有那么的悲惨,

他在金朝俘虏的十年之间还生育了10多个子女,

因为按照传统,人们普遍认为中原的皇帝才是天子,虽然北宋比较懦弱,但是至少是占据了中原,金朝的实力虽然很强大,但是他们终究在文化上不自信。

从心理上讲,金朝人对于宋徽宗这个天朝上国的皇帝还是有一丝敬畏的,所以说待遇不会太差

出于对于南宋合法性的攻击,

宋徽宗就有了巨大的利用价值,可以将它作为一张**讹诈的王牌来敲诈宋高宗赵构,也可以拿它来当挡箭牌消除南宋的进攻,

第3点就是金国负责看守的宋徽宗来是金国大将的完颜宗望,

这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人,他对于宋朝的问题上采取怀柔政策的,

他对于宋徽宗他也没有刻意的为难,只是好吃好喝的让他活着,

完颜宗望一直对于宋徽宗礼遇有加,还是安排人专门伺候宋徽宗的饮食起居,甚至还要求他一起踢球。

可见他的生活还是不错的,宋徽宗本人也是没心没肺的,虽然国家亡了自己成为了阶下囚,而自己的女人们也受尽屈辱,死得死伤得伤,自己的女儿也被任意的。被金朝人抢走,

他还能心安理得的活得相当好,非常的滋润,

他和刘禅相比,简直就是更上一层楼,难怪被封为昏德公,

被关押期间,虽然有很多人选择以死报国,但是身为皇帝的宋徽宗选择了苟且偷生,

因为他认为活着总比死了强,这个忍耐力简直不是一般的强,可惜宋徽宗的忍耐力,并不是为了复国,而是为了自己能活得更好,

也难怪在这十几年时间之内,他又生了10多个子女

又为老将老赵家传宗接代尽了大力,虽然他不是一个暴君,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昏君,让人非常的气愤。

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

仅仅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刘禅,显然就太小看他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刘禅的表现都堪称“智者”。

提到刘备的儿子刘禅,很多人都会哈哈一笑,不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嘛,不仅放着大好的基业无所作为,并且主动献城投降,另外还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笑话。

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禅就是一个懦弱、昏庸、无能之人。

当然,主动投降也好,亦或是“乐不思蜀”也罢,这些均是刘禅所为不假,但如果仅凭这些就评定刘禅是个昏庸无能之辈,未免有些武断。

那么,刘禅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他在诸葛亮去世前后,所干的几件事再做评判。

刘禅是刘备的“老来子”,刘备在之前生的都是女儿,直到47岁的时候才有了这个儿子,因此他对刘禅的重视和疼爱程度可想而知。

但疼爱归疼爱,由于刘禅出生时,刘备正处于事业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忙着抢地盘建基业,所以在疼爱之余,却导致刘禅缺乏了一些成为合格君主该有的历练。

说得简单点,刘禅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过风吹雨打,并不似刘备那样一路摸爬滚打走出来的,他就像一个刚从名校毕业的富二代一样,还不具备接管蜀汉如此大的基业的能力。

假如刘备能多活几年,相信在他的**之下,刘禅的能力会更上一层楼,但可惜的是,在刘禅17岁的时候,刘备就撒手人寰。

当然,对于自己儿子是个什么状态,刘备不是不清楚,他也知道刘禅的肩膀太过稚嫩,因此在临终前将军国大事托付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来辅佐刘禅。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虽登基为帝,但实际上蜀汉的国家大事以及大权,仍然是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而如果这种局势放在历史上其他一些皇帝身上的话,必然有人会不甘心大权旁落,从而想尽办法去夺回权力,但是刘禅却没有。

难道刘禅就没有一点权力欲望吗?当然不是。

当时的他就已经看明白,当下的蜀汉需要诸葛亮来主持大局,更需要诸葛亮来领航掌舵,不然的话,蜀汉危矣。

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在诸葛亮去世之前,刘禅心甘情愿的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也尽其所能的去维护好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并且,刘禅的做法还不仅仅是做表面工夫,而是真心实意地去尊重诸葛亮。

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禅并非没有智慧,要知道古代不少皇帝一旦登基,马上就会把所谓的“遗嘱”丢至脑后,进而实施自己的想法,但刘禅能严格遵守刘备留下的交待,去尊重和信任诸葛亮,不仅说明其深有自知之明,更说明了刘禅有着非一般的肚量和格局。

而在诸葛亮死后,从刘禅所处理的几件事中也能看出他并非无能之辈。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而在其病逝后,蜀军内部随即就爆发了杨仪和魏延的内讧,双方不仅在大军撤退时互相攻伐,同时纷纷上书刘禅,声称对方有谋反之心。

这便是所谓的“魏延**”事件,当然魏延最终因为此事被杀,不过在事后,杨仪也没有落到什么好处。

杨仪原本是想,通过这件事让自己继承诸葛亮的大权,但刘禅知道杨仪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因此在事后开始冷落杨仪,并最终将其流放,而是让蒋琬继承了诸葛亮的职责。

从处理杨仪和委任蒋琬这件事就能看出,对于下属,谁是什么样的人,谁又该做什么,刘禅还是心中有数的。

除此之外,刘禅也十分懂得权力的平衡。

诸葛亮死后,刘禅废掉了丞相制度,而是继承诸葛亮职责的蒋琬为尚书令,这样一来,蒋琬就不会再出现像当初诸葛亮那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

换而言之,刘禅通过废除丞相制度,调整蒋琬的职位就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从而让他与蒋琬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正常的君臣关系。

并且,在委任蒋琬以重任的同时,刘禅还将费祎也封为了尚书令,如此举动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让蒋、费二人相互协调之余,又能相互制衡,以防一家独大。

这种懂得如何平衡权力的刘禅,自然不仅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并且,对于蒋琬和费祎的任命中,也能看到刘禅还是颇具能力的,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得以亲政,但他并没有采取风雷之势将权力一股脑的收回,而是用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循环渐进去处理,比如先任命蒋琬接替诸葛亮,然后又提拔费祎来制衡蒋琬。

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能在波动最小的情况下完成权力分配,如果刘禅操之过急,那么依照当时蜀汉内部的情况,难免会引起一场巨大的风波。

而要是引起风波的话,对于当时的蜀汉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正是看到了其中厉害,所以刘禅才会采取这种循环渐进的方式,不仅分散了权力,又稳定了局势,这样既顾全大局又能沉得住气的做法,绝非是一个昏庸之辈会干出来的事情。

另外,从刘禅亲政不久后所下发的诏令中,也能看出他是个具有一定战略眼光的人。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下令征讨辽东,而当时辽东反抗强烈,加上因曹睿派出兵马过多,粮草后援一时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曹睿陷入两难境地。

得知该情况后,刘禅下令蒋琬率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意思就是说让蒋琬屯兵于汉中,与东吴形成犄角之势,只要等到曹魏对辽东之战失利,那么就可以适时出击,让曹魏“雪上加霜”。

当然,最终曹睿派去征讨辽东的大军还是得胜而归,因此刘禅的这个计划并未实现,但从他当时的安排来看,刘禅还是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的,虽说达不到诸葛亮那种程度,但是最起码也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上述这些便是体现刘禅能力的部分例子,不过个人认为,刘禅对于蜀汉的最大功绩,是他在亲政之后的“休战”思想。

众所周知,诸葛亮生前为完成刘备遗志,先后组织了数次北伐,对于诸葛亮的做法,我们不能说不对,正如有句话所说的那样,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该做的事情,而诸葛亮北伐,正是他该做的事情。

但连年的战争对于小民百姓是极其残酷的,因此在诸葛亮去世,刘禅亲政后,意识到这一点的他很快便改变策略,开始休养生息。

简而言之就是,刘禅当时采取的是“佛系治国”,对外是能不打尽量不打。

这种策略,有些人会说十分窝囊,但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最起码一点,是百姓得到安宁了。

并且,从确定这种策略之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里,即公元235年至公元262年,蜀汉上下的小日子过的还是不错的,百姓安居乐业,朝堂上也没有太大的动荡,这段时间算是蜀汉难得的平静时光。

而从这几年刘禅的执政结果来看,显然刘禅并非是一个无能之辈。

只不过,他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是个能锐意进取的开拓之主,而更多的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因此,如果把刘禅放在大一统时代,那么依照他的能力和表现,未必就比历史上一些守成之君的政绩要差,极有可能他做的会更好。

只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刘备交给刘禅的蜀汉,第一是偏居一隅的割据政权,第二外部威胁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仅适合当一个守成之君的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能稳稳当当的做近二十年的皇帝,且没有太过胡作非为,已然是相当不错了。

当然,刘禅也不是没有为人所诟病之处,他一生最大的“污点”有两个,第一是信任宦官黄皓,第二则是未做抵抗便献城投降。

信任黄皓这一点,确实没得洗,尤其是在黄皓已经插手干涉朝政之后,姜维劝说刘禅除掉此人,但刘禅却自认为黄皓“乃一小人”也,不足以大动干戈,因此便将其放过,而刘禅的这般“仁慈”,也为确实蜀汉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不过,对于刘禅主动献城投降这一点,个人认为倒也不是全无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丢掉荆州之后,蜀汉集团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进军中原、一统天下的可能,只能窝在蜀地,再也无法打开局面。

而诸葛亮数次北伐,其实正是想破除这种限制,期间若不是马谡失街亭,诸葛丞相几乎就要成功了。

但奈何时不待蜀,加上诸葛丞相病逝,就已经注定蜀汉只能是个割据政权。

而割据政权最终的结果便是被消灭,换而言之,蜀汉早晚有一天会被曹魏吞并,这是诸葛丞相去世后,已然无法更改的结果。

而当曹魏大军兵临成都之际,便是结果到来和验证之时。

这个时候,让刘禅该怎么做?以死战之姿迎敌吗?这样确实能让刘禅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不假,但是,遭殃的将是那些兵士和百姓。

刘禅主动献城投降,最起码让这些兵士和百姓免去了刀兵之灾,从这一点来讲, 也算是有可取之处的。

至于在投降后“乐不思蜀”,这点历来看法极多,有人说刘禅这样做事大智若愚,也有人说他纯粹是没心没肺和不知羞耻,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不少蜀汉曾经的官员,都是因为刘禅的这种态度得到很好的安置,如果当时刘禅反其道而行之,怕是难有此种结果。

总之,如何看待和评价刘禅这个人物,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大智如愚也好,或是没心没肺,均是后人加在其身上的标签,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如果抛开其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局势而去评价,那么得出来的结果便如“抛开事实谈道理”一般,明显有失公允,而依个人见解,结合刘禅生平事例,他绝非仅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投降曹魏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虽然现代很多人都在洗刘禅,说他大智若愚,说他全都是装的,其实他很聪明,但在所有典籍记载之中,除了诸葛亮曾顾及刘备的面子,说过刘禅“仁孝”之外,其他所有人对刘禅的评价都是一言难尽,好话说不出口,抛开臆测而言,刘禅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整体说起来,刘禅前半辈子的人生的确不怎么样:小时候颠沛流离,还差点被刘备给摔死,好不容易等到刘备称帝,自己成了太子,结果刘备挂了,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等重臣手中,好不容易权臣都没得差不多了,蜀汉也撑不住了。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刘禅其实也是非常幸运的:他并没有被父亲摔死,刘备死后因为实在没有其他人选,刘禅继位,虽然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插不上话,但诸葛亮还有后来的蒋琬、费祎等人都没想过把这个能力很差的皇帝怎么样。

刘禅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虽然外面一直打,可他却在蜀中安稳做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这个记录其实相当惊人,刘禅的在位时间就是在两千多年里,都能稳稳当当排进前十名。

不过好日子,似乎在公元263年邓艾攻破绵竹时到头了,刘禅不顾儿子刘谌的苦劝哀求,执意肉袒出降,被大军带回安置在了洛阳城,蜀汉烟消云散。

可说实话,后来刘禅的遭遇实在是让人咋舌,就算是成为了亡国之君,他的幸福生活还是得到了延续,并没有过得很差,比起当年的汉献帝,不知幸福多少倍。

其实当时也是比较悬的,因为刘禅投降之后,蜀中还是很乱,魏国攻蜀主力的钟会大军,被姜维堵在剑阁,接到刘禅诏书之后,心有不甘的姜维表面投降钟会,暗中却上了一封密诏,对刘禅表示自己会说服钟会反水,再次恢复蜀汉。

与此同时,自恃功高的邓艾在蜀中擅自封赏,钟会即刻上书给司马昭,说邓艾要谋反,猜忌心很重的司马昭直接让押送邓艾回来,钟会则堂而皇之接收了邓艾的大军,在姜维的挑唆下,钟会在蜀中大权独揽,最终果然以太后密诏为由,号召反对司马昭,只不过没什么人听他的,反而弄得蜀中大乱,乱军之中,姜维与钟会相继被杀。

这件事又折腾了很长时间,刘禅的太子刘璿与不少嫔御都被害了,可如此混乱的时光里,刘禅仿佛空气一般,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他顺顺当当保全了下来。

乱局平定后,刘禅被押到洛阳,当年刘备与诸葛亮做梦都想光复中原,可始终没能入长安洛阳半步,反而刘禅却进入了洛阳,司马昭以魏帝名义,封刘禅为安乐县公,其亲近均封爵。

当然,司马昭可不是什么好人,他“厚待”刘禅只不过是为了想让东吴自己心悦诚服投降,可他这边做足了戏,东吴一点反应都没有,倒是刘禅,开心得不得了。

刘禅入洛阳后不久,司马昭安排了一场宴会,席间有一场蜀地歌舞,看得当年蜀汉旧臣纷纷垂泪,倒是刘禅看得挺开心,司马昭问:彼四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

后来有很多人分析,刘禅其实是极其聪敏的,他的“乐不思蜀”都是故意的,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毕竟刘禅也有这样的遗传优势,他亲爹刘备就是韬光养晦的佼佼者。

然而,从三国时代前后所有的史料之中,找不到任何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记载,对于刘禅的评价,孟达说的是“有识之人为之寒心”,王崇说的是“庸常”,薛羽说的是“暗而不知其过”,总而言之就没有谁夸过刘禅。

当年刘备实在不放心传位刘禅,去问询诸葛亮,想要得到安慰的说法,诸葛亮实在不能昧着良心,又不好直说,就说刘禅“仁敏”。然而这个看似还不错的评价,其实就跟现代人,实在找不到对方有点,就说其老实,是一样的道理。

刘禅的一生都在被人牵着鼻子走,诸葛亮在的时候,基本就是把他当成亲儿子教导,替他办好了几乎所有朝堂上的事情,在此之后又是蒋琬等人,等忠臣们没得差不多了,就是黄皓,从耳根子软这方面来说,刘禅有点像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镇,好坏不分,容易被身边人左右。

其实,乐不思蜀这件事,非常符合刘禅的一贯作风,换句话说,刘禅是真的没智慧没心眼,完全谈不上韬光养晦什么的,不过也正因如此,司马昭对刘禅非常放心,并没有为难他。

除此之外,在当时还流行着上古时代就传承下来的“二王三恪之礼”,说简单点,就是朝代更迭之后要保留前朝王室后嗣,让他们继续供奉祭祀宗庙,这也表示新朝的宽容与顺承天意,汉献帝退位之后,也被保留天子仪仗,在山阳之地继续祭祀汉朝宗庙香火。刘禅虽然是亡国之君却还是被司马昭善待,其实也是当时的一种惯例。

不过,刘禅好像也没想那么多,他在洛阳过得惬意,期间没有受到任何折辱与伤害,司马昭对其还格外优待,似乎比他提心吊胆做皇帝的时候更逍遥自在,整日都优哉游哉,反正什么事都于他无关,直到公元271年安然离世,享年六十五岁,也没有患病,这在古代算是高寿了。

刘禅在做皇帝的时候,大事小情都有别人替他操心,至于弱小的蜀汉哪天说没就没,他好像都不太在意,入了洛阳,甚至日子过得更让他满意,毕竟什么烦恼都没了,怎能不开心。

相关文章

相关游戏